“在2009年就有人統計過,我國鑄件產量比后10位國家產量總和還多。因此2011年產量的世界第一并沒有懸念。”中國鑄造協會理事長賈成炳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鑄造協會第六屆二次理事會上說道。
他說,據協會統計,2010年,我國主要鑄件產量為3960萬噸,其中出口鑄件總量為202萬噸,比2009年163萬噸增長23.9%,技術含量、質量、品種也有了明顯的進步。更讓他高興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在大型鑄件、關鍵基礎件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獲得重大突破,讓鑄造大國的稱謂內涵更豐富。
鞏固地位
他告訴記者,實際上自2000年起,我國鑄件總產量已連續11年保持世界首位。特別是“十一五”期間,行業通過加大技改投入、嚴格準入、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等舉措,鑄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果明顯,產業集中度上升,涌現出一批技術、管理、質量先進的百強和排頭兵企業。
而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企業紛紛加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創新特色的產品投入和研發,鑄件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一些類別鑄件重要質量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有些過去依賴進口的高端關鍵鑄件也實現了國產化及產業化。
比如共享集團成功研制了三峽700MW水輪機葉片。葉片成功產業化,標志我國步入特大型水輪機葉片鑄件世界強國行列;完全按三峽水輪機輪轂技術規范制造的鞍巖灘水電站33萬kW轉輪(43T)葉片也成功投產。
還有江蘇吉鑫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MW級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輪轂、底座、橫梁、輪軸、齒輪箱體和軸承座等關鍵鑄件,也再次證明該公司的鑄造技術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地位。
上海宏鋼電站設備鑄鍛有限公司研制出超超臨界汽輪機、重型燃機汽輪機、1000MW核電汽輪機配套的高端、大型關鍵鑄件,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型厚斷面球鐵工藝技術處于國際同行業領先地位。
安徽應流集團成功研制的核一級主泵系列鑄件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空白。
大連華銳集團為三峽和阿爾斯通生產的大型鑄鋼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連船用推進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國內首套大型油輪的船用螺旋槳,為國內“VLCC”生產的首創。
北京一機床成功生產的最大球鐵機床鑄件重量達145t。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為18500t油壓機生產的上橫梁鑄鋼件重量高達520t。
……
賈成炳在會議上說,五年來鑄造行業通過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聯盟機制,創新能力逐年提高。一些企業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和重點產業,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涌現出一批國家和省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
有人統計,五年來鑄造行業企業共申請并獲準專利40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000項。
這些產品上的突破表明我國鑄造企業在為發展高效清潔能源設備,以及船舶、冶金、機床、軌道交通、航空等產業提供高端鑄件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并取得產業化進展,工藝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賈成炳認為,我國鑄件制造骨干企業正全力以赴投身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的研制、生產,為發展核電、火電、水電、風電機組等高效清潔發電設備和鋼鐵、石化、船舶、軍工等產業提供高端鑄件,成為裝備國產化自主制造的重要力量。
節能減排成效顯
“過去人們對鑄造行業的印象都是耗能大戶,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一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賈成炳說,近年來,通過各級鑄造協會、學會通過高層論壇、學術交流、現場觀摩和技術交流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推廣,節能減排降耗,發展循環經濟在行業內已經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而且各級協會還培育了一批不同類別節能減排先進企業,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有數據為證,“十一五”期間,全行業排污和能耗水平呈現逐年降低趨勢,平均生產每噸鑄件的能耗由2005年的830千克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600千克標準煤,合格品率實現較大程度提升。
可以說企業在節能減排降耗上各有招法,比如重慶長江、北京仁創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鑄造廢砂再生循環利用的技術與裝備;而一汽沖天爐外熱送風以及高爐鐵液、電解鋁液“短流程”鑄造工藝的應用等都在節能、降耗、減排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還有東方汽輪機公司在災后重建中高度重視節能環保,投入7億元資金,建立了國際一流的鑄造生產線。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行業整體上管理粗放、裝備和工藝落后,能耗高、排污高、勞動生產率低的通病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賈成炳強調,鑄造行業作為基礎產業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仍處于瓶頸制約狀態,粗放的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
具體表現為產業集中度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國際知名品牌;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研發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差距。一些重要零部件核心關鍵技術還受制于人;創新型人才缺乏,科技創新尚未成為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產品結構不合理,處于全球產業鏈分工的中、低端等等。
他認為,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鑄造行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離鑄造強國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今后的任務還很艱巨,必須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完善產業流程、提升產業集群建設,讓鑄造產業朝著結構優化、體系完整、環境友好、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邁出。